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洲一泓

浮云聚散由风定 冷月阴晴任日辉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生于村坊,长于洲头。喜琴瑟而不通音律,好读书却不求甚解。诗歌吟咏,无所不喜,书画琴棋,无一能专。天资不足,惰性有余。口体之奉虽不及人,然有高朋相乐,有文字相随,亦知足矣。

[原创] 随笔 老爸讲对联  

2015-02-16 12:35:52|  分类: 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
 老爸讲对联

         过去农村一些有点文化的人虽然识字不多,但也喜欢玩对对子的文字游戏。有时是自己对的,有时是听来的,有时是将听来的与自己对的揉在一起,分不清到底是谁对的。也有些人常常编出一些似对非对的顺口溜,有了两句就认为是对子,听的人也无所谓,觉得顺口就称那人有才,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。也有编得好的,稍微加工一下就是好对子。这在当时,也算是一种比较高雅的乐趣。

老爸常常讲一些对对子的故事给我们听:

(一)

一次,一个村上的秀才去串门, 看见一个人在院子里砍柴,便脱口而出:斧头砍柴,柴开节不开。恰好被在厨房切藕的女子听见,女子随口说出:菜刀切藕,藕断丝不断。秀才连称好对:

菜刀切藕,藕断丝不断,

斧头砍柴,柴开节未开。

(二)

曾经有一个书生参加殿试,因没对上一副对联而落第,觉得无颜见父老乡亲,心情十分沉重,便从一座桥上跳河自尽了。从此,在他淹死的地方,河水不停地打着漩,形成了一个漩涡。

一天,来了两个秀才坐船,其中一人看到湖中一条鱼嘴里衔着青草,便有了一联:湖中青草湖中鱼,口衔青草。

另一人连说好联,只是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下联。他冥思苦想,一会看看天上,一会看看江面,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。一座大桥由远而近,抬头看桥上,看见桥上有一少女,手举红花,灵感顿生,便脱口而出:“桥上红花桥上女,手举红花。”两秀才同时念道:

湖中青草湖中鱼,口衔青草,

桥上红花桥上女,手举红花。

 奇怪的是,秀才念出对联后,那漩涡却奇迹般地消失了,水面平静如镜。从此传为佳话。

(三)

有一个读书人,平时也喜欢对对。他曾经很想为一个上联——“洛阳桥,桥上荞,风吹荞动桥不动对一个下联,可绞尽脑汁也没找到合适的。

 一个冬天的早晨,到处结满了洁白的霜,读书人路过一桑园时,太阳出来,霜渐渐融化了。他突然有了灵感:园里桑,桑顶霜,日晒霜融桑未融。于是回去就把它写了下来,并念给村人听。村人都称他有才:

洛阳桥,桥上荞,风吹荞动桥不动,

园里桑,桑顶霜,日晒霜融桑未融。

 其实,关于这联的“日晒霜融桑未融”,早就有人用了,村人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了变动,也算是比较工整的对了。

关于这个对联,还有不少的版本。如:

洛阳桥,桥上荞,风吹荞动桥不动,

鹦鹉洲,洲下舟,水推舟流洲未流。

  最好的要数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下联了:

洛阳桥,桥上荞,风吹荞动桥不动,

淮阴峰,峰下枫,人推枫摇峰未摇。

 老爸还讲了许多顺口溜似的“对联”,虽然不算工整,却表现了劳动人民崇尚文化的精神。

 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0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